寶貝,這件事你得自己做
從自己吃飯穿衣到系鞋帶,每一次嘗試都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次努力。其實「解決問題」這四個字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從小形成這樣一個概念: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孩子天生不是無所作為的,當今之所以會出現孩子能力下降,甚至出現大學生需要家長為其洗衣服的奇怪現象,都是父母過分溺愛、凡事越俎代庖結下的惡果。
「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從小培養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我能行」的本事,是孩子未來成為參天大樹的基礎。
「3歲看大,7歲看老。」大多父母都知道這個理兒,可是真去躬行的卻不多。因為他們心裡有這樣一個誤區,也可以說是兩個「擔心」:一個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兒,告訴他什麼也不會往心裡去,擔心白費勁;另一個是有的父母怕把孩子的「腦子」累壞了,或者是把孩子那小身子板給累著了。
所以,孩子的飲食起居全由家長包辦,孩子沒有發言和出手的權利,因為他們所能想到的,家長已經幫他們做了。
我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朱慶瀾先生,對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見。他說:「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養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歲進入學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歲以後出了學堂,到世界上來同人辦事,好似第三道染缸。」
他認為關鍵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紅底子」,以後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人就會變成「大紅」「朱紅」,即使是後來受到不良的影響,「紅底子」也不會很快變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後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原來的「黑底子」也很難褪去。
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論,形象地說明了一個孩子6歲以前的學習環境能關係到孩子今後的一生。
所以,父母要正確地認識到: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為自己負責,也要有做決定的權利,更何況是孩子。雖然他們沒有經驗,注意力短暫,又喜歡新鮮的事物,他們做出的選擇和決定難免不恰當或者錯誤,父母對此有點害怕、擔心,但無論怎樣困難,也應讓孩子自己做些決定。因為讓孩子做決定,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試著做一個狠心的父母吧,用委婉的方式告訴孩子:寶貝,這件事你得自己做!
每一次當孩子遇到困難——無論是和小夥伴鬧了彆扭,還是新買的拼圖怎麼也拼不起來了,你都可以用這樣的辦法來幫助他解決問題:
1.幫他分析困難在哪裡;
2.讓孩子說說他的解決方法;
3.告訴孩子解決問題需要的步驟;
4.判斷孩子是否能夠獨立解決問題,還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5.如果孩子需要幫助,你一定要儘力幫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點,為什麼不給他機會把優點展示出來呢?他喜歡讀書,那就在你做家務的時候讓他講故事給你聽;他對數字敏感,那就帶他去超市採購,讓他幫你算個小賬。只要你發現孩子的特點,你就要最大程度地激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建議父母給孩子一點做決定和做事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做決定和如何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哪些事是自己可以做的。當然,在培養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時,也應注意:
不要總是去問孩子「你自己可以嗎?要不要媽媽幫你……」正確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願望,運用大人的經驗和知識,從旁協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是決定。這是大人與孩子共同做事情,幫孩子把好關的最佳方式。比如,讓孩子自己打掃房間、洗襪子、整理書包、洗澡……
嘉雯在4歲的時候,也就是她開始能夠分得清對錯的那個年齡,我就一直堅持讓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在這種情況下,嘉雯比起同齡的孩子,動手能力和分辨能力都明顯更為純熟。
而就在我這樣引導嘉雯的時候,曾經還遭到過爺爺奶奶的聯手反對,說是孩子太小,不能累著、別傷著之類。
但後來,看到嘉雯能夠很自覺地把自己吃完的零食果皮扔到垃圾桶里,並且能模仿大人的樣子洗襪子,玩完玩具後自己收拾好,爺爺奶奶這才覺得我的決定是正確的,並且逢人就誇自己的孫女能幹。
也許在孩子實施「獨立」這個政策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差錯,這個時候就要父母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才會堅持下去,久而久之會成為習慣。記住,不要在孩子耳旁嘮叨或責怪孩子「怎麼辦不好這麼簡單的事」之類的話。
比如,從孩子上幼兒園時開始,就不要再去幫他穿衣服,讓她以為穿衣服就是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要求你去幫他穿,就請不要伸出你關愛的手。
這時候,你可以「袖手旁觀」,看著他隨性地為自己搭配衣服,但不要因此就為孩子的衣服顏色不美或搭配不當而去要求他穿上大人喜歡的衣服。
如果孩子突然心血來潮要自己疊被子,一向服務周到的媽媽就應該及時地表揚一下孩子,即使看到了疊得很不整齊的被子,也要鼓勵孩子下次做得更好。千萬不要生氣地沖孩子喊著:「說你不會疊,偏要逞能,弄得亂七八糟的,不僅我要重新疊,還耽誤工夫。」
媽媽不由分說地把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勞動成果否定了,這時孩子的內心肯定會十分沮喪,從此,估計孩子再也不願「逞能」了,不想再嘗試做任何沒做過的事情,心想,反正媽媽能幹,讓媽媽去干好了。結果可想而知,孩子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差。
所以,在生活中能讓孩子做主的事情,我們就一定不要代替孩子「做主」。只要不傷害孩子自己或者別人,即便有點「過分」「看起來不順眼」也沒關係,他們會自己糾正過來的。
好媽媽正面教育孩子的60個細節:讓孩子獨立,他才能更好成長
寶貝,這件事你得自己做
從自己吃飯穿衣到系鞋帶,每一次嘗試都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次努力。其實「解決問題」這四個字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從小形成這樣一個概念: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孩子天生不是無所作為的,當今之所以會出現孩子能力下降,甚至出現大學生需要家長為其洗衣服的奇怪現象,都是父母過分溺愛、凡事越俎代庖結下的惡果。
「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從小培養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我能行」的本事,是孩子未來成為參天大樹的基礎。
「3歲看大,7歲看老。」大多父母都知道這個理兒,可是真去躬行的卻不多。因為他們心裡有這樣一個誤區,也可以說是兩個「擔心」:一個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兒,告訴他什麼也不會往心裡去,擔心白費勁;另一個是有的父母怕把孩子的「腦子」累壞了,或者是把孩子那小身子板給累著了。
所以,孩子的飲食起居全由家長包辦,孩子沒有發言和出手的權利,因為他們所能想到的,家長已經幫他們做了。
我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朱慶瀾先生,對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見。他說:「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養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歲進入學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歲以後出了學堂,到世界上來同人辦事,好似第三道染缸。」
他認為關鍵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紅底子」,以後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人就會變成「大紅」「朱紅」,即使是後來受到不良的影響,「紅底子」也不會很快變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後就是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原來的「黑底子」也很難褪去。
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論,形象地說明了一個孩子6歲以前的學習環境能關係到孩子今後的一生。
所以,父母要正確地認識到: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為自己負責,也要有做決定的權利,更何況是孩子。雖然他們沒有經驗,注意力短暫,又喜歡新鮮的事物,他們做出的選擇和決定難免不恰當或者錯誤,父母對此有點害怕、擔心,但無論怎樣困難,也應讓孩子自己做些決定。因為讓孩子做決定,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試著做一個狠心的父母吧,用委婉的方式告訴孩子:寶貝,這件事你得自己做!
從自己吃飯穿衣到系鞋帶,每一次嘗試都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次努力。其實「解決問題」這四個字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從小形成這樣一個概念: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每一次當孩子遇到困難——無論是和小夥伴鬧了彆扭,還是新買的拼圖怎麼也拼不起來了,你都可以用這樣的辦法來幫助他解決問題:
1.幫他分析困難在哪裡;
2.讓孩子說說他的解決方法;
3.告訴孩子解決問題需要的步驟;
4.判斷孩子是否能夠獨立解決問題,還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5.如果孩子需要幫助,你一定要儘力幫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點,為什麼不給他機會把優點展示出來呢?他喜歡讀書,那就在你做家務的時候讓他講故事給你聽;他對數字敏感,那就帶他去超市採購,讓他幫你算個小賬。只要你發現孩子的特點,你就要最大程度地激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建議父母給孩子一點做決定和做事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做決定和如何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哪些事是自己可以做的。當然,在培養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時,也應注意:
不要總是去問孩子「你自己可以嗎?要不要媽媽幫你……」正確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願望,運用大人的經驗和知識,從旁協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是決定。這是大人與孩子共同做事情,幫孩子把好關的最佳方式。比如,讓孩子自己打掃房間、洗襪子、整理書包、洗澡……
嘉雯在4歲的時候,也就是她開始能夠分得清對錯的那個年齡,我就一直堅持讓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在這種情況下,嘉雯比起同齡的孩子,動手能力和分辨能力都明顯更為純熟。
而就在我這樣引導嘉雯的時候,曾經還遭到過爺爺奶奶的聯手反對,說是孩子太小,不能累著、別傷著之類。
但後來,看到嘉雯能夠很自覺地把自己吃完的零食果皮扔到垃圾桶里,並且能模仿大人的樣子洗襪子,玩完玩具後自己收拾好,爺爺奶奶這才覺得我的決定是正確的,並且逢人就誇自己的孫女能幹。
也許在孩子實施「獨立」這個政策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差錯,這個時候就要父母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才會堅持下去,久而久之會成為習慣。記住,不要在孩子耳旁嘮叨或責怪孩子「怎麼辦不好這麼簡單的事」之類的話。
比如,從孩子上幼兒園時開始,就不要再去幫他穿衣服,讓她以為穿衣服就是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要求你去幫他穿,就請不要伸出你關愛的手。
這時候,你可以「袖手旁觀」,看著他隨性地為自己搭配衣服,但不要因此就為孩子的衣服顏色不美或搭配不當而去要求他穿上大人喜歡的衣服。
如果孩子突然心血來潮要自己疊被子,一向服務周到的媽媽就應該及時地表揚一下孩子,即使看到了疊得很不整齊的被子,也要鼓勵孩子下次做得更好。千萬不要生氣地沖孩子喊著:「說你不會疊,偏要逞能,弄得亂七八糟的,不僅我要重新疊,還耽誤工夫。」
媽媽不由分說地把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勞動成果否定了,這時孩子的內心肯定會十分沮喪,從此,估計孩子再也不願「逞能」了,不想再嘗試做任何沒做過的事情,心想,反正媽媽能幹,讓媽媽去干好了。結果可想而知,孩子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差。
所以,在生活中能讓孩子做主的事情,我們就一定不要代替孩子「做主」。只要不傷害孩子自己或者別人,即便有點「過分」「看起來不順眼」也沒關係,他們會自己糾正過來的。